扬州军民融合产业园聚焦六大产业
近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简称七二三所)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协议,就扬州军民融合产业园推进达成共识。军地双方将形成合力优势,拓展协作空间、深化合作层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也标志着这个具有全市示范意义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全面进入公司化、实体化运作阶段。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蒋爱祥,市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曦,中船重工七二三、七二四所所长杨吟华,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田醒民,中船重工七二三、七二四所副所长马振康、王小军等参加签约仪式。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扬州军民融合产业园位于吴州东路南侧、临江路西侧,规划占地423亩。“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一期土地200亩,建设周期为2年。”市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军民融合产业园将建成集科技研发、科技信息、成果孵化转化为“三位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一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板块、新能源板块、医疗健康板块等。
军民融合产业的起步,得益于我市近年来重视军工企业与地方产业的互动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开发区已集聚了一批军工级相关领域的企业,区内有中船重工集团723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天威新能源、国宇电子、乾照光电等骨干企业,主要产品涵盖雷达、电子器件、光伏电池等多个领域,军民融合集聚态势初步形成,2018年可实现开票销售33亿元,入库税收近亿元。
军民融合产业园发展的雄心壮志来自高科技产品。“注重产品的高尖端,更注重产品市场化需求。”七二三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军民融合产业园聚焦建设六大产业,包含电子微系统研发及装配集成,风电机组冷却系统、特种液冷源等产品;放射治疗核心产品技术设备生产线,大气污染治理等前沿性产品;乳品、饮料吸管,餐饮容器等产品的加工及生产。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
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大,效益也大。多年来,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七二三所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系统与设备的研制工作,共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300多项,并开发了多型产品出口。前不久,七二三所联合英国Easat公司申报的“机场监视雷达和海岸监视雷达关键技术引进”项目获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项目实施将使国内的雷达制造业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实现民航机场监视雷达设备全面国产化。”
军民融合产业园基础雄厚,对于未来发展也是雄心勃勃。据了解,军民融合产业园六大产业板块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12亿元。“产业园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我们将做好共同发展的角色,强化扶持和服务职能。”市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做好产业园项目审批,市开发区成立了项目服务小组,明确专人协调,开辟审批“绿色通道”,解决项目审批、工商登记等相关事宜,促使产业园项目及时领取相关经营资证。与此同时,市开发区安排专职部门和人员协助企业办理报批、注册等相关手续。在水、电、气、通关、报检、工商、税务等建设、运营方面,做好服务企业“店小二”,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我们还将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以中船重工集团和市开发区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军民融合发展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对进入军民融合产业园的企业进行扶持。”市开发区负责人表示,以奖代补,对单个项目不超过项目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总额不超过500万元。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可获得150万元经费资助;可进行技术开发项目备案,按照研发费用150%抵扣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蕞大推动力量。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产业园企业获评“国家”“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的将分别给予3万—300万元的资金资助。
版权声明:本文由扬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