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仓房村:土地流转让荒山变“金山”村民笑开颜
通讯员 詹德健 扬州发布记者 杨宝岭 文/图
“我当了一辈子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谁能想到,老了还能住进小别墅,过上了想都没想过的幸福生活。”22日上午,望着自己即将搬迁入住的仓房新苑小区,今年70岁的仪征仓房村村民周玉元,言语间流露出无比的满足。
仓房村位于仪征刘集镇东北部,2017年底该村负债870万元,是仪征有名的“穷地方”。然而,近3年时间内,仓房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土地流转等途径,不仅全面化解了债务,村集体资金还盈余100余万元,甩掉了“穷帽子”的同时,也完成了负债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变。
周玉元所说的仓房新苑,是仓房村刚完工的农民集中安置小区。今年10月份,小区内的一栋栋小别墅即将交付给村民居住。
“我们家原来每年就靠种点粮食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玉元说,土地流转后,不仅即将住进小洋房,而且全家人都在村里的企业上班,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总收入有10万元左右。
周玉元的幸福生活来源于仓房村这3年时间内的蝶变。“2017年底村负债870余万元,连电费都难以负担。”回想当年,仓房村党支书记梅仁强满是心酸,他坦言,面对贫穷落后,必须“穷则思变”。从2018年开始,村里抓住国道345建设以及扬州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项目的机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流转,让仓房村逐渐摘掉了“穷帽子”。
“2020年,村里的负债得到了全面化解,仓房村从仪征市有名的负债村转变成村级资金盈余100余万元的小康村。”梅仁强说,土地流转后,数百户村民通过拆迁住进了新居。同时,解放了他们的双手,如今近半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大家的钱袋子慢慢鼓起来了,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
开车行驶在G345国道,一座座塑料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大棚中种植的是葡萄,今年夏天将迎来丰收,预计可实现销售量达30万斤。”扬州美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翟飞说,2018年,G345国道在仓房村开建后,让他嗅到了商机。随即便与仓房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流转面积100余亩,主要用于生态农业种植、采摘、观光等项目。
项目的落户,仓房村抓住了机遇,也迎来了一系列“蝴蝶效应”。昔日的“泥土地”成了投资者、返乡创业者心中“出金子”的地方。同时,也让村里原有的企业迎来了发展机遇,效益逐年递增。
位于仓房村余庄组的扬州瑞通电力机具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电力机具、液压产品生产、销售等业务的公司。“之前连手机导航都搜不到公司地点,一些大型运输车更是寸步难行。”企业负责人殷兴国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G345的通车,村集体经济的复苏,企业也享受了“红利”。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土地流转迎来一通百通,仓房村的“致富花”还将越开越大。“去年开始,已陆续有投资者来仓房村洽谈闲置土地的利用,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企业入户。”梅仁强说。
仓房村公场组是仓房村少数未做水泥路面的庄组,涉及农户10户共39人,道路破损严重,阴雨天一到,路面泥泞不堪,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今年春节后上班的头部天,梅仁强便给公场组村民一句承诺:“今年5月1日前,路给你们修好”。
22日上午,记者在仓房村公场组看到,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已修建好。今年70岁的刘政海,在扬州城区销售老鹅已有20多年,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以后骑三轮车回家,再也不用担心路颠簸,把货物颠翻。
村里富裕了,才有了改善民生福祉的底气。梅仁强告诉记者,村里利用G345国道建设、垃圾填埋场征地村提留180余万元,持续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先后完成了詹彭路、公场路的新建,改变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为杨巷组、梅桥组等村民小组新建泵站,有效解决了多年用水难题......
梅仁强说,未来,仓房村将抓好项目延链条,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力争早日实现“人人有产业、户户有钱赚”的美好蓝图。
版权声明:本文由扬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