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马蹄”得意好“丰”景
穿上厚厚的防水油布衣,弯下腰扒开水下泥土,取出一粒粒带泥的荸荠,匆匆在浅水里洗一下放在盆中……谁都没有计算过,荸荠采收季节,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多少次。日前,在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街道焦巷村的一片水田里,冬日暖阳下,52岁的安徽省无为市的男子邢朝久一个劲地忙碌着。
“现在还没有到采收旺季,每天出货量也不大,只有五六百斤。”邢朝久直起身,用手捶了捶腰,“真到了高峰期,像这样全人工采收是不中的,都得用水***冲,凭高压水***的冲击力把泥土中的荸荠冲出来,然后由村民人工捡拾、冲洗、晾干,等待周边的商贩上门来收。”
荸荠,又名马蹄,北方人称之为“江南人参”,南方人叫它“地下雪梨”。荸荠清甜香脆,可单吃,又可做菜,是一种颇为独特的水生蔬菜。在别人看来,这是餐桌上的美味,但在邢朝久眼中却是蕴藏着商机的“致富金果”。他说,在安徽,他家从爷爷那辈就开始种荸荠、水芹之类的水生蔬菜了。到他青年时代,全家人在当地种荸荠、水芹,采收上来的荸荠、水芹都会卖给上门收购的商贩。“那时,村里有人用船装,有人用货车运到外地,芜湖、南京、扬州到处跑,长途贩运一般都能卖上个好价钱。”
焦巷村胡西组、胡东组,临河的田地高低不平,村民们戏称这是一片“梯田”。“梯田”听起来富有几分诗意,可是用来种水稻,却因为蓄不住水,高昂的成本让村民们大伤脑筋。十几年前,邢朝久带着家人来到这里,承包下20多亩无人耕种的“梯田”,购置了农机具,开始在异乡的土地上种荸荠、水芹、荷藕。清明过后,在田里下种;到了七八月蕞热的天气,要在田间薅草;天气稍凉,又在水田里采荷藕。一年四季,邢朝久也没有个闲的时候。
“那个时候采收荸荠、荷藕,都是靠人工。每天早上七点下田,晚上五点半回来,一天到晚,腰都直不起来。那叫一个苦。不说别的,年轻人宁愿到厂里打工,也不愿像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干一整天。”邢朝久说,后来,就有人用上了水***,“那玩意儿,效率高多了。一个人冲洗,两个人在一边捡拾。每天采收五六千斤也不觉得累。”
冬季的水田,荸荠茎叶早已枯黄,而水芹却是一片青绿,那是邢朝久的阵地,那是他创业的舞台。今年,他在村里种了20亩荸荠、3亩水芹。“我打算过几天找人,先把荸荠茎叶清理掉,准备腊月里集中人力采收。今年虽然价格有所下滑,但保守估算,每亩田毛收益一万多元是有的。”
虽然在甘泉种植水生作物十多年,算得上是“新甘泉人”了,但在邢朝久眼中,远方的家依然是心中难言的期待。“每年春节,再忙都要回家过年的。家里有老人,还要回去看看女儿和儿子。”邢朝久禁不住地与人分享心中那份快乐,“只有除夕那顿香气弥漫的年夜饭,才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再苦再累都值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扬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