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开发区启动争先工程“二次创业”的三招“强身术”
通讯员 扬开萱 记者 吴生锋 刘宁
位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八里镇的法国圣戈班集团扬州公司的工地上,挂着两张照片:一张是建筑新材料项目开工的工地,一张是蔚为壮观的现代化厂房——从去年12月开建至今年5月,该公司厂房办公楼全部建成,即将投产,创下了令人惊叹的“扬州速度”。
法国圣戈班集团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开发区后一切与项目建设相关的事情均由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前不久,圣戈班集团前来“验收”时赞叹不已:“选择在扬州开发区投资的决策太棒了!”
“不提速、不快跑,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就会跑不赢。”市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蒋爱祥介绍说,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论开发面积,扬州开发区属于“小身板”,“园区发展风起云涌、你追我赶,我们稍慢一拍、少跑一步就有可能掉队。”
基于此,扬州开发区人以“从头再来”的决心和勇气,响亮喊出了“二次创业再出发,勇攀高峰争一流”,启动“1050”争先工程,即通过今明两年拼搏,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开发区前10、全国开发区前50,并将南通开发区作为比学赶超的标杆,一心一意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为着力点,加速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头部招 要“高峰”也要“高原”,2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快马加鞭
自企业复工复产以来,开发区经发局局长潘亚东、副局长潘民带着一班人几乎每天都在扬州晶澳太阳能公司帮忙、协调。该公司新上的4GW太阳能组件项目是今年开发区重大产业项目,从厂房建设到设备安装,开发区专门配备的“项目经理”们一天也没休息过。这个项目即将试产,全部达产后将每年新增销售50亿元。
“随着新项目的达产,晶澳太阳能将成为开发区头部家开票销售过百亿元的企业。”潘民介绍说,有了这艘“航母”的拉动,将进一步奠定开发区在全国乃至全球绿色光电产业的地位。
绿色光电产业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集聚了晶澳、协鑫、川奇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晶澳已成为全球单体产能蕞大的电池片企业,协鑫是全球蕞大的黑硅制绒生产基地,川奇光电是全球蕞大的彩色电子纸供应商。
“‘高峰’有了,但产业‘高原’尚未线年,开发区绿色光电产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占全区规上总产值28%。今年5月,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一班人去南通开发区学习考察,其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集聚聚群,特别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支柱产业扩量提质的发展势头让他们印象深刻。“仅靠几个龙头企业拉动还不够,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绿色光电等主导产业,为开发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蒋爱祥说。
方向明确,说干就干。开发区因地制宜,依托区内一批龙头企业、“旗舰”企业、高新企业,确定了“4+4+1”产业发展方向,即:加快做大绿色光电、高档轻工、汽车零部件、软件互联网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康养、海洋工程四大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全区招商力量、土地资金、干部队伍等全部向上述产业集中,掀起了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
总投资1亿美元的美国TPI风机叶片项目、荣德5GW太阳能组件项目、30亿枚永道无线射频标签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的江山康养城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的台湾彩色电子项目、总投资1亿美元的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等2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快马加鞭、加速推进。聚焦重点产业加快集聚集群,瞄准世界500强、大型央企、行业前10强的“定向招引”、招商选资全面展开。今年上半年,全区签约4个重大项目,还在深度洽谈20多个外资项目,其中欧美项目10多个。
一批批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让开发区正加速隆起产业“高原”。以绿色光电产业为例,今年全年有望实现开票销售30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40%。
第二招 要“大树”也要“小苗”,百万平方米“苗圃”夯实产业基础
智谷大厦,距离高速公路扬州城出入口仅一个红绿灯。
大厦里的航盛科技公司,经常灯火通明。这家几年前只有30人、一间简陋办公室的小公司,如今已发展为拥有300多名员工的软件开发公司,其研发的智能车联网系统应用到了东风日产头部款智能轿车上,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牵头成立的汽车电子联合创新中心,已成为业界“隐形冠军”。“没有开发区的培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公司总经理朱新军深有感触地说。
在智谷大厦里,还有130多家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正在加速孵化。
“当初规划建设智谷,就是要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出一大批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为全区产业集聚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曦介绍说,通过组织赴深圳等发达城市学习,他们发现当地既有“参天大树”般的企业和产业,也有数不清“朝气蓬勃”的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业发展就好比金字塔,基础越大,越能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就是要夯实‘底座’,提高‘塔尖’。”
据开发区经发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7家。为了培育后备力量、夯实产业基础,开发区在加快建设智谷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产业布局规划,实施“苗圃”计划,即在东西南北区域划出“风水宝地”,以科技综合体为载体,建设了西安交大科技园、运河产业园、滨江产业园等“园中园”“特色园”“专业园”,为项目和企业孵化提供平台和空间。“我们在招商过程中,并不会‘捡到篮里就是菜’,符合开发区产业定位的才能招引。”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张明说。
随着航盛科技、爬山虎软件、瑞丰信息、舜大新能源、鼎集智能、大祺自动化等一大批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和项目的落户,一个个“竖起来的园区”不断开花结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在孵企业和项目有539家(个),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2名,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西安交大科技园已引入企业和机构100余家;智谷“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8家。今年6月,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名单公布,智谷是苏中、苏北地区唯一入选园区。
“苗圃”计划的成功实践,更坚定了开发区人用真金白银投入各类孵化器建设的决心。今年以来,智谷16.5万平方米的二期已建成,进入内部装修阶段;三期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智谷全部建成后累计投入资金将达到50亿元。根据规划,到2021年底,开发区投入使用的“苗圃”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孵化各类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达500家。
第三招 要当下也要未来,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引发创新潮
今年疫情形势一有好转,川奇光电董事长李政昊便“头部时间”从台湾赶回开发区。原因有二,一是5600平方米的研发检测大楼要抓紧施工,争取8月份完工、10月份投入使用;二是新研发的彩色电子纸要尽快量产,以确保全球电子纸蕞大供应商的老大地位。“我们不抓紧,就有负开发区的期望和支持啊。”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蒋爱祥说,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已从投资拉动向投资、创新“双轮驱动”转变,在这场转变中,南通开发区无疑走在了前列,他们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创新,全区仅2018年就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发展后劲十足。扬州开发区与他们的差距不小,2019年仅新增高企15家。“我们既要立足当下抓好产业和企业发展,更要注重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状态和钉钉子精神推动科技创新、迎头赶上。”
比出差距,更比出干劲。开发区人将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比学赶超、弯道超车的发力点,一方面,继续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招才引资,在已经落户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20多家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全国头部个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多个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5月份以来,已先后二十余批次拜访了北京、上海等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另一方面,设立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资金,重奖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科院院士王立军是激光领域的权威。开发区与他合作成立扬州扬芯激光技术公司,研发生产技术指标国内领先的激光源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目前,知名光纤激光器生产制造商深圳杰普特公司正与开发区洽谈投资建厂,一个研发、生产、应用的激光产业链已初见端倪。
累计投入1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日益明显。亚普公司研发生产出与V6发动机配套的智能油箱,引领了行业潮流;乾照光电的LED红黄光生产技术全国头部;杨德仁院士硅材料实验室“嫁接”荣德公司……全区有195家企业建立了市级以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年专利授权量1000件以上。
随着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的落户和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的建成,开发区初步建立了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产业转型升级有了强劲“发动机”。今年1-6月,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1%。
版权声明:本文由扬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