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汤汪人眼里的“城市梦”
扬州网讯(通讯员 宦文冬 丁思雨 记者 朱轩卿) 当从手机上读取到汤汪乡撤乡设街的消息后,杉湾东苑业主朱先生说:“几代人的‘城市梦’终于实现了。”
从“菜篮子基地”到高楼林立,从田野纵横到高架“通天堑”,汤汪实现了从乡村向城市的转变。站在“东南新城”的新起点上,汤汪正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成为扬州主城区的“南大门”。
朱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汤汪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活了60个春夏秋冬。他说,作为扬州近郊的乡镇,汤汪是作为“菜篮子基地”被人们认识的。“现在提到‘菜篮子基地’,人们都会想到沙头镇。但20年前的世纪之交,汤汪才是扬州的‘菜篮子基地’。”朱先生回忆。
20年前,扬州城并不大。从渡江桥下来,穿过江阳路,便来到一片工业区。工业区往南走,就来到汤汪乡境内。彼时,工业区内的大烟囱,与汤汪乡境内的蔬菜大棚,构成了一幅并不和谐的“画卷”。“当时的汤汪,有一个称谓,叫‘城乡接合部’。”朱先生说,往北是“城”,往南是“乡”,汤汪身处其中,处于“接合部”位置。
在朱先生的记忆中,“城乡接合部”里,租住了不少外地人。他们起早贪黑,从菜园里摘菜,再去各个菜场贩卖。当时,朱先生的父亲,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像城里人一样,住上楼房就好了。”
朱先生父亲的“梦想”,很快实现了。
2008年前后,汤汪乡陆陆续续开始建设安置房,杉湾花园、九龙花园、汤汪花园、联谊南苑等一批安置小区陆续建成。一批批农民实现了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朱先生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改变汤汪的,不止是安置小区。“20年前,给菜浇地还用粪水,几乎每个蔬菜大棚边,都会砌起一个化粪池。”朱先生回忆,客人来到汤汪乡,都是“掩鼻而过”。而如今,古运河边崛起了一座三湾公园;奥邦广场旁,七里河公园成网红新的“打卡地”。现在的汤汪乡,不再“令人生畏”了。
农民住上电梯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转变。
汤汪乡党委书记叶鹏介绍,汤汪乡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狠抓税源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41%提升至60%以上。曾经的“菜篮子基地”,如今一片菜地也见不着。
2020年7月,汤汪乡通运社区成立。这家社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扬州唯一一家纯产业社区。
“我们社区管理着‘八大市场’,没有居民小区。”社区党总支书记石晓涛说,食品、建材、汽配,扬州的专业市场,几乎都汇聚在该社区。
朱先生一家,也在“八大市场”之一的东方食品城找到了工作。
“过去种菜的邻居们,如今都找到了自己的工作。”朱先生说,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错。
版权声明:本文由扬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