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闻网-新闻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江北新闻网新闻头条
“湾头,作为宁波的蔬菜仓库,在常年耕作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菜农文化……”一走进湾头历史展览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这一段段讲述湾头历史的文字。鲜为人知的是,馆内这些湾头历史资料文字大多出自黄来甫之手。
74岁的黄来甫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湾头人,在湾头生活了一辈子的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感情,也是经历了湾头从蔬菜基地到撤村建居全过程的亲历者。日前,记者来到湾头历史展览馆内,听黄来甫老人讲述湾头从一片菜地到高楼林立的变迁故事。
“湾头地,勿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在黄来甫小时候,整个湾头乡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农田,湾头人日夜劳作,供应了整个宁波市区的蔬菜。
“牛角钓灯笼,做到两头红。这在当时的湾头是常常出现的场景。”幼时和兄弟们轮流去田间为夜间劳作的父亲打灯笼的事情还历历在目。对于黄来甫来说,这是对湾头人勤劳的歌颂,也是父辈们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
犁耙、蓑衣、斗笠……黄来甫看着展览馆内一件件“旧家什”,向记者解释起这些农具的作用。作为当时宁波市蕞大的蔬菜基地,1958年12月,湾头获得了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这在当时可是宁波的独一份,是我们湾头人奉献自己日夜耕作的蕞好证明。”在一张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的国务院奖状的拓印版前,黄来甫自豪地说道。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了湾头,早先大锅饭的农业生产方式被改变。虽然湾头的菜农依旧以种地为生,但由于新制度的出现,大家有了更多的农业生产自主权,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自己说了算。菜农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湾头再次成为宁波的蔬菜集散地。
与此同时,湾头乡也逐渐向工业重地进行转变。原宁波马铁厂、甬江塑机、甬江模塑等一批企业逐渐在湾头形成规模。1979年,黄来甫出任了原宁波马铁厂的厂长,在他的印象中,蕞多的时候,湾头乡有大大小小近40家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初,湾头乡撤乡并镇成了湾头片,归属于甬江镇,黄来甫出任甬江镇工办主任,多年与企业打交道的经验让黄来甫对当年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格外熟悉。原先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转制,企业建立现代化经济体制,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也引进了更多的人才,闭塞的湾头渐渐热闹了起来。同时,不少湾头人通过出租家里闲置的房屋来增加收入,农民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经济体制的变革也给黄来甫家带来了收益。1999年,黄来甫的儿子在湾头经营了一家小小的塑料厂,为家庭带来了不少收入。“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只要会动脑筋,肯吃苦,都在那个时候捞到了头部桶金。”黄来甫说道。
2004年,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湾头迎来了新的转折点——撤村建居。原先聚集在湾头的企业逐渐外迁或者关停,过去砖头搭建的平房被拆除,水泥钢筋楼房一栋栋建造起来,湾头的农民们也都成了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城里人。
2012年,黄来甫和朱忠华、裘才良三位老湾头人一起踏上了寻找湾头历史的旅程,将原先存在于老湾头人心中的历史展现给更多的市民。黄来甫、裘才良两位老人通过走访老辈村民和考察原有文献,经过一年的时间把挖掘出的湾头历史整理成文字,朱忠华找来了家中留下的老农具捐献给展览馆……让老湾头的记忆不仅仅存在于老湾头人的心中,还在湾头历史展览馆里留下了一丝痕迹。
版权声明:本文由扬州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